《未来教育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全面理解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

 
来源:未来教育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全面理解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的学说马玉琪在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的学说中,其基本涵义包括两个侧面。一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要与教育相结合(即劳教结合),一是在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教劳结合)。而在这两个侧面中,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详尽考察和反复强调的是劳教结合,对于教劳结合,马克思只是在此基础上对雕未来教育秒进行了简略的科学推断。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这一学说的研究缺乏两面观,大多着眼于教劳结合这一侧面,囿于解决学校教育(或正规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其结果,在理论和逻辑上,难以全面理解马克思这一学说的全部内容J在实践上,又造成对劳教结合的忽视,蒙住了经济生产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视域。只要我们分析研究一下马克思在这一理论中所考察的特殊现象和特殊矛盾以及提出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就不难弄清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来意义。对于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的学说,虽然不能否认它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它是根植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是对当代机器大工业生产详尽考察的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始终把机器大工业生产对生产工人的客观要求,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身心发展的状况作为提出这一理论最初的出发点。(一)从现代生产发晨的客观需娶出发,为了适应子劳动的变换和Z人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这个现代生产的蕾■规律,棘瘿须对劳动着的工人施以教育。在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马克思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先撒开特定的社会形式,研究了人类一般劳动的特点,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能“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彦④,肯定了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的职能,为劳教结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对以现代大工业为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具体的考察,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资料及分工的现实状况。他深刻地洞察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具有自身不断改革的革命。7性,大工业从技术上消灭了那种使人终身从事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他说。“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革命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它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16S·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两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互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1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②马克思把这种状况的出现看成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指出:“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③那么,如何“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呢?如前所述,马克思准确地把握了教育与人的劳动能力多方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地认识到。“教育可以使他们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④据此,提出了要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的主张。他十分重视“生产教育∥(职工教育),非常强调为了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必须建立“工人学校刀体制,使工厂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他告诫人们:“如果说,工厂法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⑤’-(=)从劳动者身心发晨状况出发,认为资本主义机■生产造成了工人1的无知粗野,体力衰退。鲁办荒废,提出荽为劳动着的工人及其童工争取教青权,并作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抗毒素"。。,机器大工业客观上要求生产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和破坏,这一客观要求非但不能实现,反而出现了更加严酷的异化现象。马克思不但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对.推动哇产所起的积极作用,掏时也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应甩。他在一《资本.论》呻指出:“我们已经看到,大工业从技术上消灭了那种使工人癸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fg的-r-_场手工业分工。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同时又更可怕地再生产了这种分工。,在真正的工厂中,工人变成了局部机器韵自我意识的附件……"⑧劳动誊的身心受鲥了极大的摧残,发展畸形。“机器劳动极度她掼害r神经系统,茼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j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谢自由活劫掺⑦,造成了工人的Ⅸ智力硫疲刀,窒息了工人的一切能力和才智:一j。}-,怎样才能竞旁熨这种分王所造成的片面性呢?马克思认为:‘"St宵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时片面性。胗⑧人在教育这个独特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训练和所得到的好处,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一个机器的附件与奴隶所得不_到也不可能得到的。把体力与智办相结合-可+作为漪形发展的解毒剂。正是基于这—·指导思想扩工人阶级进行了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并取得了初步韵成果。马克思对此给予了竞分的肯定≤“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说来是不足遒的i..但还是把教育宣布为劳动钓通睦雌条件s∥⑨机器大工业生产钓资本主义运用ti不仅摧残着成年劳动者;还严重地摧残著妇女。儿童和少年1工。马克思说:‘t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见童劳动_静面对这种情况,他。方面要求通过《王作日限制》的法律来保护妇女和童工,。另一劳面,争取儿童受教育权·,提出r“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接术教育结合起来,,⑩,并以此视为抵制资本庄义对童工身心摧残的“一种最必要的抗毒素夥。他认为:钳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刀⑧这说明169马克思是把劳教结合同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一点,就离开了马克思关于这一思想的又一历史内容。 t.、由上足以说明,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当初阐述的目的是在于发展生产者智能的工人教育和为童工争取教育权的童工教育,1是出发于工人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社会生产普遍规律和为改变童工身心发展状况提出的劳教结合(謦教结合),-也就是劳动着的工人及童工在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必须接受教育。至于对当时(资产阶级贵族子弟的)学校教育的教劳结合问题,限于历史条件,贝O没有给予关心和详细论述。对此,马克j碌清楚地讲道}∥如果资产阶级和贵族忽视他们刹咱己的后代应尽的责任,那是他们的事"@。。。.一 r然而,是否同‘:以说∥在马克思的这『_学说中,仅仅是单方面要求劳教结合呢?f否。应当看到,虽然马克思这一学谎最初始的立足点在于工人及窝互的劳教结合,而对当时资产阶级的正规学校教劳结合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没有进行详细的研讨,:但是在对未来学校教赢的预见中卜他曾作了~定的描述。马克思既看到了童工制度对脱离教育的工人盾代所造成盼畸形发展的恶果,也看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所造成的持面发展的恶果。他拍出t“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的孩子们片面的、不生产的和漫长的学习日只是白白地增加教师舶劳动,同时不仅无益地而且绝对有害地浪费着儿童的时间、健康和精力。"他以深刻敏锐的目光科学地预见和肯定:“未来教育(即劳动人民夺取政权以后,自己的子女所受到的学校教育笔者注)对已满·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的“结合”则是哭·把生产劳动结合到普通学校教育中170去,即指教劳结合——笔者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⑥j+一。‘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作出这·推断和预见,其思想基础是从1一工厂制度审萌发出来的矽,是从劳教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上引出或产生的。.他在作出这_结论之前明确讲道:“把初等敦育宣布为劳动-韵强制性条件”,“这●条款的成就第·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意指,劳教结合..一笔者注),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意指教劳结合i i。笔者注),?·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教藏结合思想的提出,是同劳教结合的理论紧密联系在_起的,,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在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的学说I中,.其本来意义就包含着劳教结畲和熬劳缔命两个侧面。而在这两个侧面中·、马克恩爨初提出并着重考察的是前者。并对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作了详实-的分析和仔细的构思’对教劳结合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只是在劳教结合思想的基础上,给予,“未来教育!作了比较粗略的推断6.√j,一.,。-.0,’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科学、教育的发展,¨列宁进_步瘟实和裳羼彳越卷端黼j:j特别是证实了教劳结合的思想费静汰指酶i孝要:管恕熬游_工_作同诎禽I生产劳动赭俞颦勇静”妈克思教劳结合韵科学颓晁襞整事等豫巍理论到窝践的巨大飞跃,使这皆理沧鞫两·两观更加充7实完善。他说:“设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⑩这就深刻地告诉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中,历来内涵着劳教结合和教劳结合两个侧面。J在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的学说中,区分出劳教结合和教劳结合,、这决不是多余的虚拟一格,玩文字游戏,而是必须澄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劳教结合和教劳结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体系和特定内1涵,在认识上有它们相对的独立性。在今天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差别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落实的对象或活动的主体不同。劳教结合是就生产部门而言,要求生产部门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教育,认清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工人,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工具的改革、劳动手段的变换,不能一味进行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而教劳结合是就普通学校教育而言,要求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劳动后备力鬣。落实到活动的个体身上,其区别为:劳教结合的对象为劳动着的工农或辍学者,是一个劳动者的再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开展职工教育、续继教育、成人教育的问题,教劳结合的对象为在校学习的学生,是一个普通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第二、结合韵立足点不同。劳教结合是立足于生产,把发展生产作为劳教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形式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辅之以教育,而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而教劳结合是立足予教育或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学生的一切生产劳动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为教学服务,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德、智、体、美、 j垮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这又是为以后所从事的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劳动做准备。劳教结合和教劳结合两者各自的主从关系是不能本末倒置的。十年动乱期间,混淆教劳结合和劳教结合的立足点和主要任务,出现了学校教育重劳动轻教学的恶果,这是应当引以为训的。7第三、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不同。劳教结合的实施能够不断更新在职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适应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教劳结合劂可以使学生熟悉现代生产,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更好地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做剜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的过程中,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成效。同时,通过体脑结合,有益于消除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培养劳动观念。 r当然,我们在认识上将劳教结合和教劳结合加以分析,认识电们分别为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和应用系统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又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从广义来说,教育是由两大系统组成的;一是就业前教育,即未成年人教育;一是就业后教育,即成年人教育。因而,教劳结合只是解决了就业前的教育笸样使青年入将来更好地投入劳动生产的行列,适应劳动就业问题,或者说解决了劳动后备力量问题。劳教结合才能解决赢】2}业后的再教育问题,才能解决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生产手段不断更新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术的问题。劳教结合需要教劳结合奠定现代科学原理和综合技术的基础,教劳结合需要萄教结合作延续,解决由.,“适应到不适应扩的问题,不断适应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劳结合和劳教结合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目标一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71

文章来源:未来教育家 网址: http://wlj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5893.shtml


上一篇: 思维定势与教学改革-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改革浅探
下一篇: 高等教育论文_新时代图情档学科建设中的文化要素思考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未来教育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